社区商业的十大发展趋势,都有哪些商业升级新思路?
据统计,目前我国社区商业总体量在10亿㎡以上,头部开发商也积极拓展社商产品线,在去年全国开业的商业项目数量有1000余个,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社区型商业,商业体量多集中于5-10万方。
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满足“家门口”消费需求的社区商业,成为当下最受关注,也最具有提升空间的商业类型之一。
本期整理总结了社区商业的10大发展趋势,希望能借助具体案例为您提供趋势判断的理论依据。
未来的社区商业
各维度的消费思维升级是关键
「洞察趋势」
对于社区商业项目而言,最可怕的就是缺少用户粘性和客流转化,周边消费者 “舍近求远”选择更远的商业中心。
面对这样的困局,商业地产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社区商业项目能够持续得到“关注”?
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可以自由开创差异化价值的机会,通过更多的体验感受和需求满足,成为消费者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
但对于社区商业的界定,不应该只限于规模和大小,更应该解锁的是一种消费思维。
未来的社区商业,升级各维度消费思维并将想要表达的主题、功能、内容、场景、个性化信息传达给客户,成为了关键。
社区商业十大商业创新
洞察新趋势
「案例分析」
如今,社区商业通过更为快捷方便的邻里商业目的地,不仅在消费场景营造上聚焦视觉效果,能够满足消费者更深层次精神、情感需求,让他们流连忘返。
01
精准化定位,满足客群生活习惯
作为1公里内社区的商业模式,生活化是社区商业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要素。
永旺葛西G.G Mall在16年进行整体改造升级,成为专门面对5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购物中心,每月客流量约为15万人,老年客群占比达到了70%,从而“一转成名”。
瞄准了周边的老年消费客群,深挖他们的消费需求,并提供一条龙的优质服务。不仅将四楼改造成为G .G计划最具代表性的 “晨练场”和“娱乐社群空间”,还为老人量身设计每个细节和服务,配合老人早起的习惯,购物中心将开门营业的时间提前2-3小时。
同时每个月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或演出以及培训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老人们的娱乐活动项目。
02
共享空间,提倡24小时经营理念
将经营理念转变为24小时的共享空间运营,除了能够补缺城市区域内全天营业综合商场的缺口,也可以开启零售业的新市场,带动夜经济,制造话题性。
泰国Samyan Mitrtown 于2019年9月开业,是集住宅、办公楼和商业中心于一体的社区商业中心。其定位是一个可以为消费者提供24小时生活场所的共享友好型社区。
为了更好地服务周边顾客,商场内部分区域设定为24小时全天候开放区,是该项目的一大特色。
围绕“城市生活图书馆”、“饮食图书馆”(TheEating Library)、“学习图书馆”(TheLearning Library)三大概念来设置业态。
一共七个楼层,组合不同业态,为消费者提供着生活化、全方位的服务体验,“共享空间、24H营业”的概念,打造了一个融合生活与商业的复合式商场。
03
空间和业态组合迭代换新
在未来,国内的社区商业将根据城市社区的多元化,发展出更为细分的市场趋势,也会根据社区的类型、结构、属地等不同特征有多样化呈现。
商业细分之下,品牌业态的组合也面临迭代换新的挑战和调整。而像盒马鲜生、生鲜传奇等新型零售的大型超市和生活中心,也逐渐进入社区商业的热门趋势中。
04
亲子业态,家庭周末活动中心
儿童、亲子业态作为商业主力业态,成为继餐饮之后的热门选择。深圳星河COCO City在调整过程中,就将亲子业态作为重点打造对象,当时5000平方米的儿童空间备受关注。
对于家庭型消费群体来说,不可或缺的亲子业态具有强大的人流聚合力,其“1+N”的特性也决定其更适合社区型的商业体。
儿童游乐场、儿童零售、儿童书店以及儿童亲子乐园、屋顶农场等,都为亲子家庭提供了一个周末一起活动、体验生活的机会和空间。儿童医疗占据发展高地;亲子共享社区崛起;能打造亲子消费综合空间的亲子餐厅、儿童书店等品牌发展潜力大。
05
户外运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新加坡福南数码生活广场从4层到7层都有户外绿色阶梯, 10楼是城市屋顶花园,设有躺椅,方便顾客休憩放松。还有专门设置的烧烤区域,可以让消费者在这里得到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同时,这里也是新加坡首个允许骑自行车穿过建筑的商业项目,新福南的“自行车旅行枢纽”用户可以享受到优质服务,淋浴、储物柜、充气泵和自行车修理工具等应有尽有。同时,新福南内部配有166个自行车停车位,让“上车就能走”和“停下来买买买”的模式随时切换。顾客可以通过内部系统预定并使用淋浴间。
06
艺术文化,提升品质生活
日本代代木YOYOGI VILLAGE从“住、工作、玩、休闲、学习、创作”等多个层面进行艺术文化创意的融入,形成主题性文创社区。
集装箱区是结合商品、园艺、美食、音乐、设计等多方面,以生活方式和饮食为主的商店聚落。为了配合绿色主题,有机餐厅、音乐酒吧、手工酵母面包店等店铺,都支持环保生活及有机农场发展,在风格上强调简约和自然的观念。
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们创作的公众艺术作品和街头设施随处可见,整个城区展现出充满艺术氛围的独特街景。
07
社交社区的新场景打造
消费者与商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参与社会活动,而不是局限于“购买商品”中,未来商业空间的价值离不开为消费者提供社交的空间功能。
2016年开业的The Commons,分为Market、Village、PlayYard、Top Yard四个区域,将不过5000平方米的四层空间,分别纳入了一个露天公共场所、螺旋式台阶、坡道凉亭等形式,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开放空间的半室外垂直空间。
这里不只有健康和多元的生活选择,还通过营造温暖的空间氛围,带给人们如家般细腻的生活体验即更高层次的社区社交形态。
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不少城市社区、街道的商业也在迭代更新,上海愚园一方面保留面馆、杂货店、裁缝铺等具有“烟火气”的老式业态,同时定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通过艺术性的彩虹长廊、美术馆完成城市更新的同时,激活社区的商业活力。
08
注重商业服务性质与生活功能
社区商业常常会作为社区配套,以“附加”形式出现,也因此更注重商业而忽略社区、服务。只讲效率不讲效果的生意经,往往使得商户面临在最短的距离却抓不住消费者的困境。
社区商业应该是一种更有温度的商业模式,除了周边居民需求的生活邻里中心,同时还兼具行政、健康、邻里社交、老年关爱等多种服务形式。在未来,社区商业中心不仅能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还要尽可能地从各维度进行全方位生活、精神的满足。
09
现代科技赋能,数字化发展
随着AI、大数据、手机端APP、小程序等功能的普及,数字化营销已经在各类商业模式中铺展开来。更直观的数字化宣传形式以及更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让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具有科技带来的便捷感,而后商业中心在依托大数据的社区网络,也将传统营销推向数字化营销的转变之路。
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无接触配送、根据客户喜好的促销信息的推送,也需要通过数字化的途径增强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亲密链接。
10
商业反哺社区,构建生活生态圈
社区商业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中心,商业依托社区的强大网络的同时,也反哺居民生活,构建社区生活生态共同体,形成与“人”紧密联系的聚环,成为城市商业构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
例如,The Commons常常会在周末晚上举办小型音乐会,为本地艺术家和音乐家及其爱好者打造交流分享平台。
同时提出的“善意计划”:鼓励人们自取一瓶矿泉水,并在义卖箱里留下随意数额的钱,捐助给需要的人们。此外,商场还协助澳大利亚公益组织Oz Harvest的泰国分部在曼谷投放了一批社区冰箱。培养可持续性的生活是TheCommons发起这些活动的初衷,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附近居民的生活习惯。
相比于传统购物中心的商业性,社区商业在社会性质上,更切实贴合人与人的“社区共同体”,植根于居民空间并影响周围环境,反哺生活在这片社区中的人们。
写在最后
「思索与启示」
商业地产打造的目标是给消费者除了家和工作之外,第三个愿意让消费者停留的地方。
因此,单靠创新力度不足的生活业态或单调、同质化的消费场景,都是远远不够的。
越来越多的社区商业,在潜移默化中调整传统商业运营模式,不仅为品牌提供更为灵活的经营理念,更将邻里的这种“亲密”商业,与城市发展、教育娱乐、运动健康等丰富功能融入组合,创造出全新的体验式消费和生活模式。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