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变化“见证”基金业“进阶”的2024
编者按:岁月留声,不负所托。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开放中成长,紧随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并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即将过去,我们总结出了十大变化,来记录这一年公募基金行业创新前行的“进阶历程”。
总规模屡创新高: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在公募基金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和产品数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并屡创新高。
年内,公募基金总规模5次刷新历史纪录。今年2月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9.3万亿元,突破去年28.8万亿元的历史高点;到了4月末,总规模一举突破30万亿元,增至30.78万亿元;仅隔1个月时间,总规模在5月份首次站上31万亿元大关,达到31.24万亿元;7月份,总规模再上新台阶,升至31.49万亿元;9月份,总规模又一次创造历史,达到32.07万亿元。
总规模节节攀升的同时,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截至今年11月底,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为12292只,较去年底的11528只增加764只,这一数据同样创历史新高。同时,股票基金占比逐步提升,公募基金整体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此外,公募基金赚钱能力进一步凸显。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利润总额为11745.13亿元,股票基金贡献4727.65亿元,成赚钱“担当”。
公募基金管理机构队伍不断壮大,从去年底的145家增至今年10月底的163家,其中包括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
一组组亮眼数据,既是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实力显著提升的体现,也是行业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最佳佐证。
今年,顶层设计对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包括“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等。下阶段,公募基金在保持管理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类型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将把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回报的工作“置顶”。
费率改革: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降低费率是公募基金让利于投资者、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践行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举。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于7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第二阶段举措全部落地。
回顾公募基金行业费率“三段式”改革,可追溯至2023年7月份,彼时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按照“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的实施路径,分三个阶段稳步降低公募行业综合费率。目前,费率改革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措施先后落地,主动权益类基金、ETF、固收类基金、货币基金等多种类别的基金产品均在降低费率,让利投资者成效凸显。基金公司在7月1日前完成了与券商在佣金方面的协议重签,降低费率、规范用途,进一步顺应降费趋势,优化行业生态。据了解,第三阶段销售费率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中。
尽管短期来看,费率改革为基金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是长期来看,“降费”是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不但突出了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监管导向,引导机构将维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还将进一步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源,更加聚焦投研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流投资机构。
接下来,随着费率改革稳步推进,或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格局重塑以及业务布局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ETF刷新多项纪录:
指数化投资生态持续完善
2024年以来,资金持续借道ETF入场,ETF新成立数量、资金净流入额等都创下历史新高。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年内新发行150只ETF,推动ETF产品总数突破1000只,达1032只;截至当日交易结束,ETF总规模达3.73万亿元,同比增长81.85%。同时,随着更多资金的持续涌入,年内ETF净流入额突破万亿元。截至发稿,全部ETF累计净流入1.17万亿元,其中,股票型ETF净流入1.04万亿元。
从ETF种类来看,呈百花齐放的态势,宽基指数、行业指数、策略指数以及债券、商品、QDII等多种资产类别,充分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需求。
ETF多项纪录刷新,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
第一,从ETF产品自身的特性来看,其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市场参与途径,并且通过分散投资于指数成份股,显著降低投资风险。同时,由于ETF在名称上很容易识别,投资跟踪相关指数,信息透明度也较高,具有风格稳定等多方面优势。
第二,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为ETF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新“国九条”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此后,新“国九条”相关配套政策陆续落地,进一步推动ETF市场的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更趋全球化、市场参与者对于投资组合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投资者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部分投资者过去难以投资的标的,如今借道ETF就可“一键布局”。
未来,随着ETF指数体系更加丰富、ETF产品体系持续完善、ETF互联互通持续拓展和ETF配套机制不断完善,指数化投资生态将持续完善。
REITs常态化发行:
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024年以来,受益于规则体系日臻完善、市场供需两旺等,公募REITs市场常态化发行提质增速。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来已顺利发行REITs产品28只,募资总规模约624.67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年新高。同时,REITs资产类型持续拓展,除了保障性租赁住房、仓储物流等存量类型的资产稳步扩容外,消费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全新的资产类型也逐步入市。另有多发行主体、多业态的新产品接连上报,首单供热基础设施REITs、首单跨海大桥REITs、首单农贸市场REITs等接连亮相,市场扩容增类加速推进。
在“首发+扩募”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下,REITs项目扩募再添新案例。4月份,中航京能光伏REIT扩募项目申报获上交所受理,这是行业首单资产混装的扩募项目,若成功获批,公募REITs将从单一资产扩募迈进混装资产扩募的“2.0时代”。
基于REITs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多公募机构今年跑步进场。目前,全市场公募REITs的基金管理人增至25家公募机构,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均为首次进军REITs市场,相关各方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也持续拓展。
政策端的支持也为REITs市场提质扩面营造了良好环境。2月份,REITs的权益属性在制度层面得到明确;7月份,《关于全面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常态化发行的通知》发布,不仅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申报推荐效率,还适当扩大REITs发行范围……
展望2025年,REITs一级、二级市场建设有望持续推进,将有更为多元类型的资产和投资者进入,推动市场规模和活跃度进一步提升,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个人养老金基金扩容:
做强“第三支柱”
2024年,我国居民养老事业迎来里程碑事件:个人养老金制度于12月15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个人养老金基金于12月12日首次纳入指数产品。
12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确,自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通知》同时要求,优化产品供给。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推动更多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同日,首批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目录,其中,跟踪各类宽基指数的产品78只,跟踪红利指数的产品7只,包括沪深300指数、中证A500指数、创业板指数等普通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ETF联接基金。至此,个人养老金基金扩容至284只产品。与此同时,多家公募基金公告称,对入选的旗下产品增加供个人养老金资金投资的Y类基金份额,并实施管理费、托管费优惠安排。
此前,纳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的只有养老目标基金,包括结合投资者退休时间而设计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以及以投资者风险偏好为焦点的养老目标风险基金。此次权益类指数基金的入围,进一步拓宽了个人养老金的可投品种,形成了丰富且差异化的产品货架,让我国养老金保险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壮实”起来。而根据国际经验,指数基金凭借费率低廉、公开透明、分散风险等特征,已成全球养老金投资的重要工具。
接下来,公募基金行业将充分发挥长期投资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切实肩负起服务个人养老金发展的职责使命。
发行持续回暖:
满足多样化投资需求
2024年,公募基金发行在经历“低谷”之后,呈现持续回暖趋势,年内新发基金份额突破万亿份。被动指数型基金的发行份额显著提升,是今年基金发行的一大亮点。
Wind资讯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计算,截至12月24日,年内公募基金新发产品共计1090只,发行总份额达1.14万亿份。纵览全年,新基金的发行经历了几次小高潮:3月份至6月份,连续4个月新基金发行份额在千亿份以上,分别为1502.45亿份、1410.89亿份、1010.52亿份、1751.60亿份;此后发行热度稍有下滑,11月份,新基金发行份额重回千亿份,达1474.16亿份;12月份新基金发行份额也已超千亿份,为1097.55亿份。
9月份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带动了权益市场情绪的修复,9月份至11月份,股票型基金在当月新基金发行份额中的占比分别为28.88%、45.50%、70.98%。其中,11月份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达1046.33亿份,创下自1998年以来的单月历史次高,仅次于2015年6月份的1166.75亿份。这也反映出公募基金看准时机,加快新产品推出节奏,不断丰富产品货架,满足多样化投资需求。
今年4月份发布的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随着监管部门加大对指数化投资的鼓励和支持,以及投资者认识的不断深入,指数化投资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市场关注度进一步提高,被动指数型基金发行份额显著提升。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包括多只中证A500ETF在内的新发行被动指数型基金共计360只,发行总份额超2000亿份,在今年全部新基金发行份额中占比约为18%。
股票型基金自购频现:
传递乐观预期彰显信心
2024年以来,基金公司积极自购,尤其是股票型基金自购表现突出,彰显了基金公司对未来权益市场走势的信心。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年内134家基金公司进行了自购,其中,82家基金公司净申购额为正数。在股票型基金自购方面,基金公司自购总金额超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约5亿元,增幅达25%。
从自购的基金公司主体来看,头部基金公司自购金额大,中小基金公司也积极自购。具体来看,截至12月24日,年内净申购金额最多的是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净申购额约17.9亿元,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净申购额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约为13.4亿元和12.7亿元。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净申购额皆在6亿元之上。同时,中小基金公司也积极发起自购,以此提升市场信心、稳定基金规模。
基金公司自购传递了机构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同时也表明了机构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态度。从历史上基金自购潮的时间来看,通常出现在市场的阶段性低位,自购潮之后,市场大多也会迎来转折,逆周期布局往往也能给基金公司后续带来良好的投资收益。同时,也有部分基金公司将自购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展示公司信心,并以此提振投资者信心。
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反弹:
强化投研建设优化持仓结构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提及“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公募基金也积极践行这一指导思想。
产品收益无疑是投资者最为关切的话题。整体来看,主动权益类基金韧性较好,随着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年内业绩回升。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年内收益率可统计的450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3011只基金实现了年内浮盈,占比约为67%。而在今年春节前,浮盈产品占比不足10%。
9月底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抓住权益市场的强势反弹机会,不少基金产品年内浮盈大幅提升,表现亮眼。具体来看,有312只基金实现20%以上的年内浮盈,其中有30只基金年内浮盈超40%,表现优异者年内浮盈更是接近70%,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增长引擎”。
在市场回暖的同时,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人也在不断优化持仓结构,积极调仓换股,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在市场中更好地“掘金”。从年内业绩表现靠前的基金产品来看,基金管理人多投资于科技、新能源、大消费赛道等,细分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的背景下,这些行业基本面整体向好。
不过,也有部分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在指数化投资迅猛发展的当下,投资者对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期许和要求。未来如何在投资中持续优化持仓结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获取更多的超额收益等成为管理人的重要课题,投研硬实力或是未来主动权益类基金成功的关键所在。
创新分红模式:
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积极持续的分红既是公募基金回馈投资者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视投资者权益的具体体现。2024年以来,公募基金累计分红规模超过2200亿元。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年内共有140家公募旗下逾3000只产品进行了超6600次分红,累计分红总额超过220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募分红在机构数量、产品数量、分红次数和分红金额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从分红基金类型来看,债券型基金占据主导地位,分红次数占到总次数的近九成,分红金额占到总金额的近八成。此外,股票型基金与QDII基金的分红也大放异彩,其中,股票型基金分红次数和金额均实现同比倍增;QDII基金分红次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超60%和530%。分红一方面能够帮助投资者锁定部分收益,另一方面有助于适当控制产品规模,保障基金投资合理运行,从而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投资服务。
除了持续加大分红力度,公募基金也在分红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今年以来,部分产品调整了基金收益分配方案,将分红机制从年度向季度、月度分红评估转变,每年最多可分红12次;实施分红的门槛也逐步降低,从“至少要有1%以上超额收益率”到“超额收益率达到0.01%以上”再到“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超过标的指数同期增长率”就可分红。
自今年4月份,新“国九条”出台后,证监会一体推进已出台配套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如今,一系列积极变化逐步显现,重视分红、积极分红的市场氛围日趋浓厚。作为普惠金融重要践行者,公募基金亦在持续发挥专业投资服务优势,通过积极分红回馈投资者、打造长期稳健回报等方式,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业内普遍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募基金有望维持较高的分红水平。
外商独资公募加码布局: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2024年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商独资公募频频加码投资中国优质资产,推新品、增资本、扩业务……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9家外商独资公募均已展业,今年以来已发行22只产品,上报产品达到50余只。以国内首家外商独资公募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旗下贝莱德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于11月26日成立,此外,贝莱德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于11月18日正式获批。
除积极推出新产品外,贝莱德基金还持续增资,进一步扩大业务版图,7月份,贝莱德基金将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至12.5亿元,这也是其自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增资。除了贝莱德基金之外,今年以来,富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路博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外商独资公募相继增资,外资机构加速“抢滩”中国市场。
综合看来,外商独资公募加码布局中国资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尤其是在放宽外资准入、提高市场透明度等方面,为外资流入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在海外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A股市场优质资产的抗跌性和上涨潜力更加明显,极具吸引力,成为外资布局的重要方向。三是外商独资公募坚持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战略规划,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其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态度和对合作机遇的珍视,致力于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未来,中国公募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为了更好适应以及融入,外商独资公募还在积极进行业务调整,利用其全球经验和差异化特色业务,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